学生素质发展科学评价的实践与探索

首页    教改科研    学生评价    学生素质发展科学评价的实践与探索

2007-3-15 7:31:35

[摘  要]建立新的学生评价体系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所在。本文就初中学生素质发展评价体系的编制、实施的原则、过程、方法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素质发展评价;编制;实施

 

2002年9月,学校进入新课程实验。随着新课程的推进,领导和教师把热切的目光投注到了教育评价,特别是学生评价问题上。大家认为传统的学生评价既有其科学和合理的一面,也存在着一些弊端,主要表现为: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忽视促进学生发展;过于关注学业成绩,忽视学生学习的方法、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于重视纸笔测验,强调量化成绩,注重结果,忽视评价过程和过程性评价;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基本处于被动地位,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很好的发挥。以上弊端既束缚了教育功能的发挥,又制约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充分发展。陈旧的学生评价已经成为新课程推进的瓶颈。为改善评价机制,寻求与新课程相一致的较为合理的评价方式,学校在实践中探索,逐渐形成了“学生素质发展评价体系”。

一、学生素质发展评价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是指在学生评价时,尊重客观事实,坚持客观公正的立场,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不主观臆断或掺杂个人感情。

客观性原则是学生素质发展评价的基石。素质发展评价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工作,评价是否客观直接影响到评价效果。评价如果是客观的,那么就能推动学生素质发展向预定目标前进;如果评价缺乏客观性,那么就会使学生素质发展远离或偏离预定目标,就会完全失去评价的真正意义。

要贯彻客观性原则,就要做到:

第一评价标准客观,不带随意性。要根据新的课程标准确定具体的评价项目和标准。确定标准时要从学生素质发展的实际出发。标准一旦确定,在执行中任何人不能随意变动。

第二评价过程客观,不带偶然性。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必须以科学可靠的评价技术和方法为工具,取得真实可靠的数据资料,以客观存在的事实为基础,实事求是,公正严谨地进行评价。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学生、家长应当具有客观、公正的态度。无论是自我评价、学生互评,还是教师评价、家长点评,都要以事实为依据,克服偶然性,最大限度地降低人为因素影响,保证评价的可靠性。

第三评价结果应有充分的事实为依据。客观性原则要求对学生的评价要实事求是,评价以学生各方面现实表现作为对其进行评价的客观基础,不能凭主观印象,必要时对所反映的情况要进行调查核实。评价结果应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的实际状态。

2.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指的是素质发展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素质在已有水平上的提高,更要重视学生素质的未来发展。

发展性原则是素质发展评价的核心。学生的素质处在不断生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素质发展评价的意义就在于引导和促进学生素质的发展和完善。传统的学生评价是面向过去的,着眼于学生已有的成长情况,而不考虑学生将来可能的发展,并以奖惩为目的,根据考试的分数对学生进行分类。其结果只能是少数学生能够从中获得成功,而多数学生只能从中得到失败,屡次失败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使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素质发展评价是形成性的评价,它主张它把过去的成绩当成历史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关注的是学生的未来发展。素质发展评价的宗旨是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服务。

要贯彻发展性原则,就要做到:

第一真正体现评价的过程性。

评价的过程性首先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应试教育的学生评价重结果轻过程,使评价应有的教育作用大大降低。虽然高分或低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少数学生产生激励作用,但对于更多的学生来说,低分特别是无更多信息的低分,常常会导致学习兴趣和自信的丧失。素质发展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素质发展结果评价,更重视学生素质发展过程评价。重视过程评价可以随时发现和及时解决学生的学习困难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这不同于过去将评价排斥于教学之外或将评价视为外在的监控的评价。重视过程评价,使评价活动成为触动学生的内心深处的教育活动,发挥评价应有的教育效应,把评价过程变成教育和指导的过程,变成不断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要将评价作为教学的一部分,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必须设计适应教学目标的评价方案。方案的设计要依照《素质发展评价操作规程》,结合学科教学的特点,对阶段性的评价活动作出具体安排。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实施素质发展评价。把对学生的定位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有机统一起来,统筹安排。同时,努力创设新的评价方法,不断提高评价的教育效能。

评价的过程性还具体体现在收集学生成长状况的信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其发展状况进行描述和判断,在一定目标的指导下,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实际情况,给予学生反馈并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而不只是简单地给学生下一个结论。通过评价,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一方面使学生从评价中看到自己的进步,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另一方面也要让学生认识到不足,为学生的发展指明方向,同时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制订学习计划,取长补短,获得持续的进步和全面的发展。

第二真正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都具有不同于他人的素质和生活环境,都有自己的爱好、长处和不足。学生的差异不仅指考试成绩的差异,还包括素质发展的各个方面具有不同特点。这使得每一个学生素质的各个方面发展的速度和轨迹不同,发展的目标也具有一定的个体性。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在学生评价中就必须尊重学生智能的个体性。应试教育的学生评价认为在学生的智能中,语言智能和数学逻辑智能是最重要的,学生的思维就是快速回答问题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所需要的只是语言和逻辑分析技巧。在教学实践中,把反应这种技巧的学科考试,变成唯一的评价手段。素质发展评价承认学生除了具有语言智能和数学逻辑智能,还具有音乐智能、运动智能、空间智能、人际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而每一种智能的发展将在学生未来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些智能每一个学生都不同程度地拥有,并表现为生活中各个方面的能力。各种智能无高低贵贱之分,在评价时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学科竞赛选手和体育竞赛选手,在评价中应当得到教师同等的尊重。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在学生评价中除了应用学科考试的评价手段之外,更应当重视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评价其各种智能的发展状况。要依据学生智能形成的不同背景和特点,正确地判断每个学生的发展潜力,为每一个学生提出适合其发展的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建议,尽可能地发展学生的各种智能潜力。

第三注重学生本人在评价中的作用。在教师指导作用下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自觉性、积极性和独立性,这不仅是一个教学原则,也是学生评价原则。素质发展评价倡导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这种主体作用,改变过去学生被动接受评判的状况。要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的制定,在评价资料的收集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通过“协商”达成评价结论,使得评价的过程成为促进学生反思、加强评价与教学相结合的过程。要设法让学生发挥他们的长处、表现出自己最佳的水平。诚如加德纳指出的那样,到目前为止,“考试往往用来找出人的弱点而非长处”,素质发展评价希望学生能够认识自己的优势,释放自己的发展潜能。为此,教师应该与学生共同协商制定发展目标,不以评价结果作为奖惩依据,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下,给学生以弹性化、人性化的发展空间,通过这种评价促进学生自觉主动地发展。

3.多元性原则

多元性原则是指素质发展评价坚持的主体、内容和方法的多样化的主旨。

评价主体多元化。多元性原则首先要求学生评价主体是多元的。应试教育学生评价的主体是学校教师,而学生则是被评价者,是评价的客体,在评价中处于被动地位,同学、家长不直接介入评价。而且由于在评价中缺乏学生的参与,教师往往不能正确地发现学问题,评价的结果可能是片面的,不够公正客观,从而使评价的调节、激励、改进的功能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素质发展评价倡导多主体评价。鼓励学生本人、同伴、家长参与到评价中来,将评价变为多主体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这种评价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为学生提供有关自己学习、发展状况的信息,满足了学生认识自我的需要,使评价成为学生自我教育和促进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

评价内容多样化。国家的教育目标决定了学生评价的具体内容。因此,素质发展评价必须反映具有时代特点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学校不仅要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还要使每一位学生成为又能力追求幸福生活的个体。多元性原则还要求素质发展评价不仅关注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目标的达成,还关注学生学习发展性目标(即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等)的形成。通过学生评价促使学生全面进步。同时,我们不仅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还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使每一个学生在评价中时时有得益,处处有提高,让每一个学生在评价中获益。

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多元性原则又要求评价方式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和多样形式。教师必须改变以往将纸笔测验作为唯一或主要的评价方式的做法,积极运用多种的评价方法对学生进行评价,除了纸笔测验以外,还应运用谈话、问卷调查、教学过程的观察、学生作品、成长记录、资料夹(袋)和表现性评价等方法。采用描述性评价、档案评价、课堂激励评价等多种形式。这种多样化的评价方法符合学生素质发展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反映了学生发展个性特点,有利于更清晰、更准确地描述学生的发展状况,适应了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

二、素质发展评价体系的编制

学生素质是指以学生的先天禀赋为基础,通过环境和教育的影响正在形成和发展的相对稳固的内在品质。学生的素质主要应包含:身心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审美素质、信息素养。而每一位学生素质的发展是在知识、技能的掌握,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因此,素质发展评价直接关注的是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正确情感、态度、价值观、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而国家制定的课程标准则充分体现了上述诸方面的要求。因此,素质发展评价体系的编制必须依据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素质发展评价体系的编制包括确定评价内容和形式。

1.素质发展评价的内容应分为:学科学习项目和一般性发展项目

学科的学习项目的确定应当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因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在评价中必须组织教师认真解读国家的课程标准,依据课程标准、各学段教学要求设计可操作性的学科评价项目。同时就每个项目设计成A、B、C三个等级,以衡量学生各个项目的发展水平。

附一:七年级语文学科分类评价项目表(略)

然而教师必须根据一个完善、公正的评定标准才能判断学生素质发展的实际状况。因此,等级评定标准的构建是各个学科项目评价的核心问题。等级评定标准的构建首先要根据各个学科学段教学要求明确各个等级水平。一般来说,3—4个水平层次的划分比较容易操作。其次,用准确的语言描述等级水平。再次,将等级与相应的水平描述对应起来构成本学科等级评定标准。

附二:

七年级语文学科分类评价项目标准

1、语文兴趣与课外阅读

A、喜欢学习语文,养成了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B、重视语文学习,完成课程规定的课外阅读任务;

C、不太喜欢学习语文,很少阅读课外书籍。

2、作业与书写

A、按时完成作业,书写整洁清楚;

B、基本能完成作业,书写尚整洁;

C、作业拖拉,书写不整洁。

3、词汇积累与课文背诵

A、词汇丰富,在完成课程规定的背诵篇章外,还注重背诵名家名篇;

B、掌握课程规定的词汇,完成课程规定的背诵篇章;

C、词汇贫乏,背诵课文有一定困难。

4、阅读记叙文能力

A、能独立地阅读和理解记叙文的内容,并有自己的见解;

B、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理解记叙文的内容;

C、阅读理解记叙文有一定困难。

5、观察力与记叙文写作

A、观察力较强,能写具体、形象、生动的记叙文;

B、有一定的观察能力,能写比较通顺的记叙文;

C、观察力较弱,文句欠通顺。

6、朗读与口语交际能力

A、能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口语交际流畅;

B、能完整流利的朗读课文,口语交际能力一般;

C、朗读课文有一定困难,口语交际能力较弱。

7、语文活动与语文素养

A、积极参加各种语文活动,语文整体素养较好;

B、在老师的指导下参加一些语文活动,语文整体素养一般;

C、对语文活动不太感兴趣,语文素养欠佳。

在上述步骤的基础上查缺补漏、删繁去冗,对评价项目和等级水平的描述进行修改。评价项目和等级标准是教师进行评价的依据,同时也是学生进行自评、互评的依据。因此,清楚表述复杂的、多维的项目和等级水平描述是至关重要的,这决定了学生素质发展评价是否能顺利、准确地进行。

一般性发展项目是反映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素质的要求。具体包括:道德品质、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个性与情感等。我们认为,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学科学习项目和一般性发展项目很难截然分开,通常一般性发展项目蕴涵在学科学习中,与学科学习项目同步发展。因此,实际操作上,必须把两个项目融合在一起进行评价。

2.学生评价的基本形式为学生自评、分类评价、考评成绩、学科特长展示与学习点评、学生作品展示、操行评价、家长点评等(见附件)。在这些形式中既保留原有学生评价中的合理的成分,同时又根据评价的原则和内容,创设了体现新的评价理念的评价形式。

学生自评的编制使用第一人称,主要描述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要收获和体验,意在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并进行归纳、整理、提炼。

分类评价的编制要设计出各门学科(包括操行)的评价项目,分别就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的发展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和要求,意在引导学生顺应初中生素质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明确学习、成长的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的发展。分类评价项目的编制突出了学科特点和学段要求。评价项目必须全面反映学生三年初中阶段的成长过程。

考评成绩部分的编制,在传统学生考试评价的基础上改造而成。它基本保留了原有的评价方法,同时又有新的特点。其一是在考评成绩中引入全面评价。倡导教师把分类评价的结果以及平时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察结果通过一定的形式纳入考评成绩之中,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其二是一些学科尽可能实行等级制,以淡化对分数追求。这有利于学生主动、生动和活泼的发展。其三是在考评成绩中增加学生平时成绩的权重。

交流与点评的设计,在实际操作中它的功能有三:其一它是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进步和成果,并与老师、家长分享的展示窗,如美术学科评价中的“展示与点评”。也可以是学生、家长、教师就学科教学进行探讨的交流窗,如物理学科评价中的“学生、家长、教师交流”。还可以是学生、家长、老师探讨成长中问题的指导窗,如数学学科评价中的“学生与老师、家长的对话”。交流与点评设计的意义在于建立评价的多主体交互平台,让学生获得有关自己成长的多方面的信息,从而正确的认识自己。

学生操行评价的编制的内容有分类评价、操行评语、操行等第(学年)、奖惩情况、出勤情况。分类评价项目的设计主要依据《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学生在各个学段的操行特征确定。

3.依据上述评价的内容和形式设计并编制校本化的《学生素质发展报告》,以全新的面貌呈现评价的过程和结果。如我校新设计了《学生素质发展报告》,它一改以往《成绩册》单调、刻板、无色的旧貌,以丰富、活跃、多彩的全新面貌呈现在学生、家长面前。《报告》内设政治、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音乐、美术、体健、综合实践学科学生学习素质评价表、操行评价表以及学生特长与作品展示页等共计15页。它们由红、黄、绿、白四种彩色纸组成。七、八、九年级每年一套,全面呈现学生初中三年的成长历程,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历史记录。

三、素质发展评价的实施过程与方法

所谓素质发展评价实施过程,是指开展素质发展评价活动的程序。而所谓的素质发展评价方法,是指在评价过程中采用的操作办法。

1.把素质发展评价的项目和标准交给学生

当代美国教育家、课程理论家泰勒在他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指出:“评价过程是从教育目标着手的。因此,在评价过程中,第一个步骤是对教育目标的界说,以便了解这些目标实现的程度。”因而把项目和标准交给学生是评价具体操作过程的起点。因为评价项目和标准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教和学的要求,是教育目标的具体化。教师通过班会课、座谈会、访谈、问卷调查等途径向学生传达评价的项目和标准,帮助自己和学生了解课程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确立阶段性的教和学的目标和任务。

在评价过程中,要通过教师范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点指导学生学会评价,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评价,以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在评价的活动中理解和把握评价的项目和标准,确保目标达成过程的有效性、持续性。同时,教师不仅是评价的参与者,还是评价的组织者,应当严格把关,保证评价质量,使评价成为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动力,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尝到学习成功的快乐,帮助学生树立进一步发展的信心。

2.指导学生建立“成长收获袋”

“成长收获袋”是评价的一部分,是学生作品样本的汇集。其目的和内容是为了展示学生的学习和进步状况。其意义在于它为学生提供学习机会,促进学生积极进行自我评价,实现自我教育,学会自己判断自己的成长。它是对统一的评价项目和标准的个性化的补充、完善。同时,“成长收获袋”也是教师、家长对学生素质发展作出正确评价的重要依据。

“成长收获袋”实际上是学生某一阶段学习“成绩单”。它在学习初由学生自己建立,由学生自己保存,并整理相关材料。学生可以把自己的得意作品(业)、实验报告、获奖证明(书)、满意的试卷等收入其中。在阶段学习结束时,由学生自己写出分析报告,交给老师。

教师在指导学生建立“成长收获袋”时,应当确定同一年级要收集的内容、收集的次数、频率和评定办法,调动学生参与。成长收获袋内容的收集、编排和保存等工作主要应由学生自己来完成。收获袋的评定工作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小组合作完成。由于成长收获袋鼓励的是学生的自省与反思,教师应当在阶段学习结束时,主持召开成长记录袋的反思、交流会议,以发展学生的自省意识和能力。同时教师应当有选择的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对话,把“成长收获袋”中的内容一件件取出,与学生共同讨论他的成长和变化情况。这样的评价真实,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更愿意接受。

3.规范资料收集行为和质性描述评语

素质发展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提高,而且还重视学生感情、态度与价值观发展。因为这些内容是培养目标的一部分,是必须关注的,同时它们也是学科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判断仅采用标准化的量表是不够的。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对于非学业的评价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更多的应当根据评价的内容和项目,观察、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收集、分析反映学生各方面发展的信息,并在与学生协商的基础上写出即时的或阶段性的描述性评语。

在收集学生发展信息的操作中,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发放调查表和问卷、开展谈话和访问、召开座谈会和调查会、查阅等方法,全面收集和分析反映来自学生各个方面发展的信息。因为,这是全面、客观、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关键。这些资料包括学生的自评、教师的观察记录、学生同伴的评价、考试、作业和测验的信息、成绩与作品、来自家长的信息以及其它有关或说明学生进步的证据。

在对学生的发展作出质性评价的操作中,强调教师对学生作出的质性描述必须用激励性的语言,客观的反映学生的进步、潜能和不足。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信心。特别强调教师的质性描述要明确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要点,并用清楚、简练、可测量的目标术语表达出来,指导学生制定改进计划。

4.素质发展评价实施过程的管理

有效的评价管理工作,对于充分发挥评价的积极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缺乏必要的管理工作,评价活动就很难顺利开展,评价的目的当然就难以到达。实施阶段是评价管理工作的重点,其主要任务是按照《学生素质评价操作规程》,有计划地开展评价工作。主要的管理工作有以下几项:

①学校教务处制定成长因素评价进度安排,就每一学期的评价作出规范。

②注重对教师,特别是新教师的培训工作。通过培训,使教师了解评价工作的程序和有关知识,明确评价的目的与意义,熟悉自己在评价工作中的职责,预防评价过程中的心理障碍。

③ 加强心理调控。在学生评价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心理活动的状态是影响评价质量的重要因素。因而,纠正教师、学生在评价中出现的心理偏差,强化有利于评价活动顺利开展的心理是评价管理者的重要任务。

④ 利用素质发展评价统计软件,丰富评价资料库。

⑤ 编写素质发展评价学年报告。编写评价报告是评价活动本身的要求,也是积累、总结评价经验,促进评价知识进步的重要条件。评价报告包括报告的标题、报告人、报告时间、评价实施总结、评价结果与发现、今后的改进及建议、附件等。评价报告应当忠实于事实,有明确的评价结论。

四、学生素质发展评价体系的特点

学生素质发展评价体系确立了全新的科学评价理念,即以学生为本,科学的、可持续地促进学生素质的完善和发展,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服务,并建立了符合这一理念的学生评价体系。素质发展评价将传统以考试成绩为唯一评价依据的甄别性评价体系转变成分项描述、质性评语和考核成绩相结合的多指标混合式评价体系。

评价的全面性。从内容上看,素质发展评价内容包括了学生素质发展的各个方面,也就是知识和能力的评价、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评价、信息素养的评价。从实践的反馈上看,学生的整体反映是“各学科都有评价,全面详实,便于了解自己各学科学习的情况,有助于总结反思,有利于自己克服偏科现象”。家长的反映是“它全面的考虑问题,确实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学到了什么,有怎样的进步,还有什么不足。我特别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如果孩子成绩好了,素质不好,那也是歪才”。教师的反映是“成长因素评价比较全面,使得老师能在夹缝——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业成长中求得生存”。

评价的动态性。学生初中三年将接受六次阶段性评价,获得六本素质发展报告书。每一次评价即是某一阶段学生成长的总结性评价,又是学生新阶段成长的过程性评价。纵观这六本报告书,清楚的表明素质发展评价实际上反映的是学生成长的过程。素质发展评价是注重学生成长过程的评价,因而是一种动态的。它即看学生初中三年发展的结果,也要看学生发展的起点,以及在原有基础上提高的幅度。并在整个评价过程中,不断地因人而宜提出素质发展的不同目标与要求,加强评价的反馈调控功能,促进学生更好地全面发展。

评价的多样性。素质发展评价的主体形式是多样的。有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家长点评、学校考评。素质发展评价的方法是多样的。有百分评价、等级评价和质性评价。素质发展评价的具体目的是多样的。有定位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素质发展评价的多样性还表现在评价内容和形式的灵活性和选择性上。如学生自评、好友点评、我最喜欢的老师点评等。

五、素质发展评价应用中的注意点

1.确立科学的学生评价观,屏弃应试教育的学生评价观

观念的转变实质上是思想的革命,艰难而痛苦。实施素质发展评价关键在教师。教师的现代学生评价观念是适应新的学生评价体系的前提条件,它将直接决定新的学生评价推进的成败。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确实看到一些教师由于受传统评价观的影响,认为实施新的学生评价是备课、上课、辅导、批改作业、中考之外另加的环节,他们不仅要做好日常记录,还得花专门时间组织实施、评价总结和分析反馈,这是忙里添乱。于是对教学精心准备、认真施教,而评价操作中只是随便找个时间发发表格,再收上来,根本不注意评价的过程调控,从而使评价最终流于形式。这种评价与教学两张皮的做法,使得任何科学合理的评价都难以顺利进行,最终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也受到影响。

素质发展评价体系传达的是现代的学生评价观。它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坚持科学的可持续的学生素质发展。因而它追求的学与教的质量的要求与传统的学生评价所追求的质量要求有许多不同之处。素质发展评价体现的是人的综合素质提升的质量要求。因此,实施新的学生评价不仅不会降低学与教的质量,相反它将会从新的视角展现学与教的魅力。

2.正确处理学业评价和全面评价的关系,在学业评价中引入全面评价

素质发评价主张学生不是应试教育的“机器”,而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素质发展评价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评价;通过全方位的评价,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发展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真正使全体学生得到全面的进步。

学业评价是素质发展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学业评价的主要形式是考试与测验。考试和测验结果比较清楚、直观地反映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师教学情况,通过考试和测验学校就可以对教育教学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但是不能把考试与测验理解为对学生学业评价的唯一形式,甚至把考试与测验当成全面评价学生的唯一形式。对学生的学业评价除了考试和测验以外,教师应当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实践能力、创新精神。把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这些闪光点引入学生的学业成绩中。因此,教师在给学生评定考评成绩时,应当把分类评价的结果以及平时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察结果通过一定的形式纳入考评成绩之中,鼓励学生全面发展。

3.积极实施学生“分组合作学习”,化解授课班级多、班额过大所带来的评价困难

素质发展评价的理念是“让每一位学生在评价中获益”,而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目前班额过大的情况下存在诸多困难。如何解决这一困难,就需要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创新。我校综合实践课程,教师一般任教班级很多,他们要在教学过程中对每个学生进行实时评价是非常困难的。因此,他们积极尝试学生“分组合作学习”,取得了成功。他们按照不同类型的学生按4~5人一组进行混合搭配分组,以利于学生之间互帮互学,合作学习。同时,建立小组档案,由小组长组织每次活动过程的评价,书记员(轮流值班)记录。在学期结束时,教师根据小组档案及教师的平时记载,完成对每个学生的评价。大大降低了教师的工作量负担。

“分组合作学习”是一种透过学生分组合作以共同达成学习目标的一种学习方式,更为符合新课程所倡导的“主动·合作·探究”的理念。在学生合作学习中,教师摆脱了满堂灌的被动局面,从而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的知识,建构起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同时,教师可以评估各个小组每一个学生的表现,记录每一个学生的进步情形。评价成为教师组织学生合作学习的一个重要的环节。这样既实现了对学生学习的过程评价,又为总结性评价做出了很好的铺垫。

4.关注中考和高中招生制度的改革,不断完善素质发展评价体系

没有与新的学生评价相贯通的社会评价机制,学生评价改革成效是很难显示的。在评价实践中,学校和教师最关心的问题莫过于建立与新的学生评价配套的社会评价机制。成长因素评价是一种校内学生评价机制,学校自己作了很多评价内容、形式的改进和探索,但是从根本上来说,整个社会的评价机制不作配套改革,一切将变得虚幻缥缈。在目前以中考分数定成绩、以中考成绩定招生的情况下,如何探讨对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机制实质上是教育行政部门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

今年6月16日从在京举行的2004年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了解到,2004年教育部在17个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实行初中毕业考试和高中招生制度的改革,并将于2005年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广。教育部部长周济说,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定要大力推进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要改变仅凭学业成绩和考试给学生下结论的状况,要将学生的学业成长记录、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记录、研究性学习记录等列入评价内容。可以相信,随着课程改革的行进,新的与成长因素评价相配套的评价与考试制度将呼之欲出,素质发展评价体系会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参考文献:

① 全国中小学校长提高培训教材《现代教育评价》,沈玉顺主编,华东师范出版社

②《西方教育学名著提要》,单中惠、杨汉麟主编,江西人民出版社

③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识培训丛书《新课程与评价改革》,教育科学出版社

④《中小学素质教育论》,郭景扬主编,学林出版社

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钟启泉等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⑥《高中新课程教学策略》,卢建筠主编,广东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