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厌学拒学现象的心理学理解
厌学拒学的儿童和青少年群体在不断地增长,从不喜欢学习到讨厌学习,从不想去上学到拒绝上学,父母的软硬兼施、老师再充分的道理、同学再热情的呼唤也无法打开这些孩子的心门。厌学拒学已然成为摆在家庭、学校和社会面前的一道难题。
近日,无锡市东林中学邀请心理专家豆碧涛老师来校就此现状开展了题为《在发展中解决问题——解读青春期“学校恐怖症”》的讲座,帮助老师们了解厌学拒学行为背后的心理意义及可干预因素。
专家介绍
豆碧涛,无锡市未成年人成长指导中心专职心理咨询师、无锡市关工委特约心理咨询师、无锡市心理学会会员。有十四年青少年专业工作经历,累计服务3500+小时。
厌学/拒学的定义
李旭博士在其著作《让孩子爱上学习——厌学问题的家庭治疗》中对“厌学”的定义是:在孩子学校学习过程中,家长没能力帮助孩子克服学业及人际困难,导致孩子无法继续接受有效的学校教育。
厌学/拒学的相关影响因素
1、缺勤(早期风险因素)
2、焦虑和抑郁(早期的厌学/拒学显著相关)
3、躯体化症状(青少年报告自己身体不适)
4、环境变化(迁居、转学、更换班级/老师、长假后返校、因病长时间缺课、好友离开或关系破裂)
5、缺乏对现实问题的有效解决能力(青少年缺少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对问题的解决持消极悲观的态度,认为问题难以解决时 ,更倾向于回避或依赖他人)
6、师生关系问题(如被怀疑、缺少有效支持、被指责和惩罚)
7、霸凌、社交孤立以及孤独
8、学业困难
9、父母精神病史
10、父母过度保护(Kameguchi和Murphy-Shigematsu(2001)发现,日本拒学/厌学学生的母亲总是对孩子过度保护、过度参与及过度干涉孩子的生活 ;英国的一项研究也报告出母子关系的过度介入,拒学或厌学最严重的学生通常来自于不重视户外活动的家庭,这可能导致子女缺乏独立性)
厌学/拒学背后的心理动机
(一)回避
1. 对学习相关因素的回避
在幼小的孩子身上,我们很容易观察到好奇、求知和探索,就好像我们每个人都是天生的学习者。但是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多的孩子对“ 学习、学校”失去兴趣。这就提醒我们要去反思,厌学拒学的青少年们真正“厌倦”和“拒绝”的是什么?是厌倦了对自己毫无吸引力的学习内容?厌倦了重复、枯燥、高强度的学习方式?还是厌倦了那个在学习过程中屡屡受挫,无论怎样都不能改变困境的“失败的自己”?
2. 对伴随学习情景的某些关系的回避
学习并不是一件可以在真空里进行的事件,它通常都伴随着复杂的人际互动。生生关系、师生关系、亲子关系的状态通常都会体现出学生在与学习相伴随的人际互动中产生了怎样的生命体验。如果在这些关系中体验了过多的控制、否定、忽视、拒绝、批评甚至伤害,学生也会为了回避这样的关系而回避学习和学校。
(二)趋向
虽然很多厌学拒学的孩子都经历了“ 先厌后拒”、“因厌生拒”的过程,但也有很多孩子“厌学拒学”的心理动力节拍重音落在“拒”上,“厌”的部分似乎并不那么明显和强烈。此刻这个“拒”可能就包含了不同于单纯“因厌生拒”的其他动力。虽然单从行为表现看,“拒”依然有“不要”什么的动力,但少了那份“厌”的加持,“拒学”的另一个动力方向也可能是“要”什么,是一种趋向。
如果“不去学校”的更深层动力在于要“留在家里”,那么家庭系统的视角就变得非常重要。家庭治疗理论认为症状的形成和维持源于家庭系统。所以孩子厌学拒学的发生也可能与家庭成员间的互动有关。家庭治疗大师Jay Haley 曾说:“离不开家的孩子都是忠诚于家庭的孩子, 离不开家的孩子,大多有让他们放心不下的父母”。从这个意义上讲,孩子厌学拒学可能是为了守护家庭。
如果个体并未在学校遭遇更多负性的体验和挫败的经历,但不去学校的动力也并不是留在家里,可能也意味着他所追寻的某些价值和意义在学校与家庭之外。
改变的契机
厌学拒学孩子的家庭支持策略
(一)对厌学拒学的允许
当孩子厌学拒学宅在家里,很多父母会迫切希望孩子尽快“好起来”。而好起来的标准就是孩子能够回到学校去学习。但回到对厌学拒学动力的理解,就能看到“厌”和“拒”其实更像是孩子发出的某些信号,它们可能关乎孩子积蓄已久的痛苦体验、关乎孩子曾经或正在经历的人际伤害、关乎孩子对家庭的担忧挂念……
如果这些“信号”背后深层的需求还未曾被真正看到和理解,父母就着急于要把孩子送回学校,这通常会导致更强烈的反抗与拒绝,也更容易失去与孩子真正的联结。
当孩子出现厌学拒学,家庭可能需要先对厌学拒学有一些包容和允许,为孩子营造出一个缓冲、涵容情绪的空间。如此才有可能真正贴近孩子内心“被听到”、“被看到”、“被理解”、“被尊重”的渴望。
(二)回到父母自己
当孩子的发展遇到阻滞,父母难免会觉得紧张、焦虑、担忧,甚至自责或者羞耻。这些复杂的感受可能首先需要被父母自己看到、理解、照顾和表达,才能恢复信心和力量更好地去帮助孩子。
如果父母自身有一些关于原生家庭、夫妻关系、人生发展等相关的心理成长议题,也需要认识到家庭遇到的困境可能正是做出转变的契机。父母需要直面这些问题并在恰当的心理界限内反思、觉察处理好自己人生的未尽事宜。
(三)发展有功能的家庭互动
当父母能够先回到自己,整理稳定好自己的状态,就有可能成为孩子有效的压力缓冲器,也更能够为孩子的“动荡”提供一个涵容的空间。父母要和孩子在这个空间内发展出有功能的互动模式。这个模式中,父母和孩子界限清晰但又能彼此理解支持,也能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共同找到未来更多的方向和可能。
此外,如果孩子情况复杂,家长也要提升学习力,积极与心理专业人员沟通。保持开放的心态,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
活动收获
通过此次专业心理讲座,老师们对学生厌学/拒学背后的心理动力及应对方法有了新的理解:1、资源取向对待每一个孩子,需要无条件积极关注他们,特别关注他们的努力、动机、渴望等;2、系统上应对厌学/拒学行为,找到孩子厌学的原因,调动学校、家庭、自身系统来解决问她;3、心理工作的目标应该是帮助父母实现目标而不是实现父母的目标,不是处理孩子的上学、学习、成绩问题,而是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改变父母的养育方式、改善老师的师生关系。
文字丨叶子璇
图片丨心理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