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自我评价研究

首页    教改科研    学生评价    中学生自我评价研究

2007-3-15 7:16:19

文  摘 本文从现代教育的视角,深入地探讨了中学生自我评价的问题,通过细致的研究,揭示了中学生自我评价的本质、阐明了中学生自我评价在新课程实施过程的作用和意义,从而为中学生素质评价的体系建构提供了新的思路,为更广泛地开展评价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新课程 中学生素质评价体系 自我评价

 

1.教育工作的任务

党的十六大对教育工作明确提出了三项重要任务:一是培养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的创新人才;二是加强教育同科技、文化、社会的结合,推进科学技术创新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促进先进文化的不断前进,为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更加全面的知识贡献;三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全民学习的学习化社会。如何认识并富有成效地落实这三项任务,这是需要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在新课程的实践中以自己的行动给予回答的。

2.新课程实施与中学生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

2.1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新课程的全面实施在大局上正是着眼于这三项任务的贯彻和落实。新课程所确立的“以学生为本”的重要理念,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趋势,体现了“人本”取向的理性价值回归。新课程的特征,即:一是要关注人的发展;二是要推动社会的发展。这就深刻揭示了新课程实施的本质:即通过培养人的活动作用于一定社会,使得个人的价值得以充分实现,在此基础上使得社会能够更好地延续和发展。而未来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的学生必须具有这样的思维品质,即怀疑和批判,理解和创新,善于运用科学精神思考人文领域中的问题,善于运用人文理性去面对科技的应用,去认识事物的本质。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立足于学生的社会化发展需要,努力从多方面、多视角,以多种方式去发现人、培养人,密切结合社会的发展,不断通过对各种行之有效的途径的疏通,通过对各类教育教学资源的挖掘,发掘学生的价值,发挥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让每个学生在成长中发展、生成、创新,彰显人性的完美和实现人生的真正价值。新课程实施所关注的是人和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其出发点是“能思”的人,落脚点是“创新”的社会。这就规定了新课程实施的根本目的必然是:(1)涵养出最高的人类德性或最理想的人格;(2)陶冶出尽可能完善的知识系统的精神个体;(3)培养出具有尽可能完善的实践技能与发明本领的社会成员。

2.2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最大的难题、最大的困惑是缺乏相应的教学评估体系,而新评价体系的逐步建立,标志着素质教育正在逼近核心环节。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学生素质评价体系的建构探索,意义是极其重大和深刻的。中学生素质评价体系建构的合理性在于,它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体现了发展性评价的要求,注重发挥评价促进人的发展的功能,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它从根本上关注个体的需要,注重发展变化的过程,对学生的评价不仅关注学业成绩,而且力求通过评价发现、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使“每一位学生在评价中获益”。

3.中学生自我评价是完成一切评价的前提,因此,它必然成为中学生素质评价体系构建基石。

3.1中学生自我评价的过程,是学生改变被动学习方式的过程,是对学习理性的深刻认识过程,是学生从传统的“教育对象”的定位中走出来,进行自我的教育主体确认、定位的过程。理性的中学生自我评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而且能够推动学生运用他们的智慧,在能动的活动与实践中,建构自我、发展自我、塑造自我、超越自我,在教育过程中学会认知、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合作,辨证地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形成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维,在潜力的自我挖掘过程中,自觉地把个人的发展同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把个性化价值实现的追求目标同广泛的社会化价值义务联系起来,使社会化的创造力构造型态得以基本实现。

3.2中学生自我评价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个性优化的需要,它既是精神个体寻求自我价值认定的需要,又是精神个体为争取一定的社会价值地位和自我价值实现进行自我个性化演绎的需要。作为精神个体寻求自我价值认定的需要,中学生自我评价深切地体现为一种严格的自我审视、自我观照意义上的自觉的反思过程,是学生对自我的认知结构、能力特点、发展方向进行梳理和检阅;作为精神个体为争取一定的社会价值地位和自我价值实现进行自我个性化演绎的需要,中学生自我评价又体现为一种学生向外寻找发展空间的过程,呼唤理性注入的个性化价值框架搭建的过程。这一方面就要求我们广大的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地观察、了解学生的需要,并努力满足这种需要,另一方面要对这种需要根据学生个体差异进行具体的分析,及时地发现和纠正学生的评价偏差,剔除不合实际的评价杂质,使学生通过自我评价的方式获得科学的、完整的自我认识,在此基础上使自我评价真正成为中学生自我素质提高、自我价值实现、自我创造力生发的内在的动力源泉。

3.3中学生自我评价是学生“质性”自我——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的概括性揭示,是学生发展状况的客观反映,是个性化的发展特质的充分展示;是学生特殊价值愿望的表达方式,隐含着深刻的价值取向的内容;是学生为完成合理的自我实现而呈现出的教育诉求。

4.中学生自我评价所引发的是学生思维品质的深刻变革,必将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要打造自我教育、终身教育的高效机制,要确保全民学习风气的形成、学习化社会的早日实现,就必须着眼于此。引导学生学会评价,树立正确的评价观,涵养出较为理想的人格,是学生能力发展的基本前提。而只有能够正确地评价自己,才能重视他人,才能始终以一种发现和汲取的积极态度去学习、去生活,在求异思维中洞悉自己的不足并发现别人的优点,通过合理地评价他人,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根据自己的能力特点在未来的竞争和合作中找准自己的位子,使自己的人格发展在不断获得滋养的情况下健康成长,使自己在知识系统尽可能完善的基础上,培养出独具特色的竞争能力,从而在广泛的社会合作中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与时俱进的社会创造力的共建过程中,使社会的“创新”要求得以基本实现。

5.结束语

我们关注中学生自我评价的发展价值,进行中学生自我评价的深入研究,是为了把它完整地纳入到中学生素质评价体系之中,一是要完善对“以学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的实践性诠释,探索学生自觉学习能力养成的有效途径;二是要对评价资源进行优化整合,推动评价功能的转化,探索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倡导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完成评价重心的转移,切实提高评价的效度,满足评价需要;三是要逐步建立起科学的评价机制,确立评价在学生素质发展中的导向性地位和作用,使中学生素质评价系统具有更强可操作性,体现评价的客观公正性,促进评价的对话、交流与沟通,增进师生间互动评价的联系,引导广大教师在实践中全面更新教育观念,自觉规范教育行为,主动地去关心学生、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基本素质的自我发展完善、和个性化创造力的不断生成,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效果的全面提升,从而推动评价研究的不断深入。

 

参考文献

1.中西文化比较背景下的教育观 辜正坤 《博览群书》2003年第8期

2.培养有良知、会思考的人 刘素杰 《素质教育大参考》2003年第7期

3.评价的跟进——详析中小学评价考试新方案李建平 《中国教育报》2003年4月2日

4.教育,更应重视生命意义上的平等 马斌《江苏教育》2003年8月

 


2018年12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