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评价亟待走出误区

首页    教改科研    学生评价    作文评价亟待走出误区

2007-3-15 7:57:53

作文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而不是一种可以任意分解和拼装的技能。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一方面离不开平时的规范化训练,另一方面,它又与教师对作文评价的导向作用有一定的关系。从目前的中学作文教学现状来看,教师(包括各种考试)对学生作文质量的评价存在着许多不足,亟待走出误区。在某种程度上说,眼下很多学生不会写作文、写不好作文,甚至害怕写作文、讨厌作文,这都与作文评价的误导有一定的关系。

一、分项评分格式化

作文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反映,因此,作文的训练与评判都应着眼于整体。现在,不少教师把训练分割得非常细碎,将作文教学分解成许多个训练点,这种做法表面上看是科学的、严格的、有序的,但它在事实上却违背了作文过程本身所具有的特殊规律,容易将学生引进机械而僵化的死胡同。有的教师将作文的结构过于程式化,局限于开头、过渡、结尾或分写、总写等模式,然后再组织单独训练和评判,这很不利于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二、评价标准单一化

这种错误做法是由训练过于程式化而派生出来的。实际教学中,有不少教师错误地将指导作文训练的内容作为评价的主要对象,很不科学。如,在训练场景描写时,就将场景描写的优劣作为整篇文章的评价依据,这很容易以偏概全,扼杀学生的创造力。有些老师在审题的评价方面过于狭隘和单一,学生的作文稍微偏离“红线”,即使是优秀的作文也会被无情枪毙。现在的考试,对考场作文的评价还相当精细,往往逐项打分。这种评价看似全面周到,实际上陷入了过于理性的泥沼,往往会影响客观性。毫无疑问,既然作文是一个水乳交融、有血有肉的整体,对它的评价也就应该从整体入手,凭总体感觉。

三、语言分析机械化

现在,有些教师在评判学生作文时过于强调理性的语言分析,热衷于寻找学生作文中的病句,对句子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词序不顺等十分敏感,而对生动、新颖或异常的语言非常反感,这中评判导向的最明显不足就是使学生在落笔时就套上了一个铁箍,写作时学生首先想到的实会不会错,因而就不可能大胆地凭着感觉写,顺着激情写,创新思维和活力被灭杀。

四、忽视德育空泛化

众所周知,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写作技能是作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是,我们还应当看到,作文教学还肩负着更重要的使命,这就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陶冶他们美好的心灵、塑造他们崇高的道德情操,这是由作文教学具有强烈的人文性所决定的。作文教学不仅仅是技能的培养,更在于唤起学生对未来世界的一种向往,唤起学生对美好生活的想象。那种只着眼于掌握写作知识、培养写作技能的过于理性化的作文教学从根本上违背作文教学的实质,在具体的表现上也是枯燥的、干瘪的。因此,我们在制定作文的评判标准时不应该忽视作文的德育功能,从而陷入空泛化的误区。

 

 

(本文获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课题组论文三等奖。)

2018年12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