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问”课堂的学科教学研讨

首页    教学之窗    学科建设    基于“学·问”课堂的学科教学研讨

基于“学·问”课堂的学科教学研讨

——无锡市东林中学教育集团高校支持教师发展项目进行时

 

珍贵的老照片和视频,再现上世纪初一批意义风发、青春热血的军人形象;蜡烛燃烧质量变小,蜡烛跑到哪去了,质量守恒吗?手电筒反光罩有何作用?……这些画面和问题来自于无锡市东林中学教育集团“基于学问课堂的学科教学”研讨活动。11101113日,集团部分教师在无锡市东林中学举行了“基于学问课堂的学科教学”研讨活动,江南大学人文学院伍红林教授、刘登珲博士和无锡市教育科学院的中学历史教研员刘波老师、化学教研员吴永才老师莅临指导。

基于“学·问”课堂的历史学科教学研讨

 1110日上午东林中学张静洁老师开展深度教学研讨课《从黄埔军校同学录看——北伐战争》。张老师先以黄埔军校毕业同学录为切入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黄埔军校同学录。对黄埔军校建校图片进行解析,了解建校史实。同时进行学法指导,由整体到局部,提炼直观信息。接着利用《学·问活动单》和小组合作的形式突破重难点,结合史料、时间轴,涵养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由表及里还原历史本身,将抽象、难懂的知识,转化为生动、形象的学习任务。学用达理环节,展示江苏籍和无锡籍同学录名录,感悟黄埔精神,渗透家国情怀核心素养。

课后,专家们与学校历史教师展开主题评课活动,一致肯定了张老师的情景化教学设计形式,大问题设计能充分引发学生思考,同时课堂教学中注重学法指导,教学语言准确精炼。伍红林教授指出教学方法应更细化,更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小组规模不宜过大,展示时也要呈现多元互动的方式教师要注意教学的长程设计,深度挖掘课程的育人价值。刘波老师指出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基于核心素养,历史教学要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以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架构主题,课堂旨归在家国情怀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课程学习成果的呈现要有层次,在任务驱动下定向分配学习任务组织小组学习。刘老师还勉励青年教师要加强史学阅读和专业阅读,拓展专业视角。

基于“学·问”课堂的化学学科教学研讨

1110东林中学化学学科组长盛洁老师执教《质量守恒定律》课,她以蜡烛燃烧为情景,提问蜡烛的质量去了哪里?从而引出今天的主题——定量研究化学变化。盛老师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做一做问一问想一想的过程中,获得有关质量守恒的新知识。最后,她又从微观的角度来解释了质量守恒定律。整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无锡市教研员吴永才老师和江大学刘登珲博士给予了盛老师的充分的肯定,建议更多地基于真实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刘博士对“学·问”课堂的学、问要素和关系进一步明晰,提出改进意见。吴老师提出“学·问”课堂要解决课堂教学5个基本问题(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做得怎样、如何做得更好),并建议从课程和课题的角度、高度进行设计。吴老师还提出“5位”观点:站位要高,包括教育的根本目的、育人方式转型;上位思考,先孕育教的观念,上学为教、有教无类;中位研究,研究学与教的行为、要素;下位学法指导,教师教法改变引发学法改变;到位得果,学习有结果、教学有效果、研究有成果。

    吴老师和刘博士“四两拨千斤”“拨迷雾见云天”,为东林中学“学问课堂”的未来走向指明了方向。

  基于“学·问”课堂的物理、德法、语文学科教学研讨

1113日,物理王伟老师在初二6执教《透镜》,以生活中常见的手电筒的反光罩为例,回顾了凹面镜和凸面镜对光线的会聚和发散作用,引入了凸透镜和凹透镜,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观察讨论了解透镜的分类和辨别方法,通过实验认识到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和发散作用,通过阅读了解透镜的焦点和焦距,通过作图练习了解到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会聚和发散作用的奥秘。最后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解决不用反光罩而用凸透镜如何得到平行光的问题,回归到生活中不同类型的手电筒得到平行光的不同原理。充分体现了物理来自生活又回归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在观察和实践中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以及它们对光线的作用。

蒋洁老师执教初二(11)班《道德与法治》第六课我对谁负责 谁对我负责。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设置自主先学,情景体验,案例分析等环节,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体验感悟,交流探索中理解责任,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不同角色责任,以及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新责任。并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探究活动,让学生认可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感恩他人为我们承担的责任。体验负责带来的价值感,增强其承担责任的积极性。

语文组朱秋菊老师在初三5班执教《从万里江山到灯火阑珊——辛弃疾群词阅读》,利用精心设计的学问活动单,朱老师带着学生在轩词中走来走去。从“走进幼安的登临词”入手,让学生对比阅读《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感受抒怀的异同,初步感知辛弃疾的爱国情感;然后“走进辛弃疾的爱国心”,引导学生根据两首赠词来描画辛弃疾的人物形象,凸现了意象对于传情达意、勾勒人物的作用;最后“走进轩的长短句”,让每个小组挑选自己最喜欢的一首稼轩词进行赏读。整节课赏读结合,朱老师激情饱满,学生积极参与,很好地体现了学问课堂的理念。

在课后研讨环节,叶映峰校长、刘登珲博士分别作出了指导。叶校指出,在设计学问活动单的时候,要学会留白,给学生发散思维,自主探索的空间,在给出示例后,不应过多的用框架去限制学生的思维。同时,在采取小组合作形式的教学中,让,从个人到小组,再从小组到全班,由点到面,最终编织成一张知识的大网,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并结合老师引导,将学生的思维情感向深层次引导。刘博也指出,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先情景、后知识。在情景中发现问题,展现认知冲突,然后让学生去寻求解决方法,在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知识。并提出用问题带动学习,在教学中可以遵循设问导学、追问启学、互问生学、反问用学的流程等。为未来的学问课堂实践教学给出了许多具有指导意义的教学建议,让大家颇受启发。

五门学科先行展示“深度思维·学问课堂”理念,小组合作、学习任务单大胆实践,高校、教科院的专家深入课堂和老师调研、指导,帮助集团教师更好理解学问课堂理念,为教师专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下一次“指向学生深度学习的教师素养进阶行动”再见!

 

2020年11月17日